|
|
光明日报:他们为什么奔港校而去 百年老校缺失了什么 |
|
我们的百年老校缺失了气质、务实和品相,“状元”们的选择反映着对现有大学的评价和检验。
今年香港各高校在内地的招生结束,香港大学在内地共录取学生29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状元”在内的17个省、市级高考“状元”。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之前已被保送北大,但他最终还是弃北大而去,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四个高考“状元”今年全被港校包揽。
尽管我们都清楚,高考“状元”并不绝对是最优秀的个体,但作为同龄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他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对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大学)的评价和检验。他们的选择,给内地高校,特别是名校、老校,留下了诸多的问号。
首先要问:百年老校,您的吸引力还有多少?这几年是内地著名老校“百年校庆”扎堆儿的时段。隆重的庆典,雪片似的媒体宣传,热闹过后,除了斑驳的校牌,我们还听到把教学楼赎出去让商家贴上自己的招牌;我们还听到炫耀自己的富豪校友连续3年排行高校第一;我们还看到高校为争夺生源,动用官方微博明火对仗。
其次要问:著名学府,您还在扎实做学问吗?说到做学问,两件事是不能偷工减料的:一是给学生讲课,二是自己静心研究。在大学里,谁最应该给学生去讲课?是助教?还是教授?当教授们疲于奔命地跑场子、赶论坛、做顾问时,能够站在课堂上讲课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即使讲课,有没有时间备课也成了问题。关于研究,导师们摇身变成了老板,吆喝着学子们,如同农民工一样,干大活碎活,仅拿到极可怜的一点补贴,还要忍气吞声。长此以往,讲课仅剩下对付,“研究”蜕变成“出书”。
内地的“一流”大学,你们就真的不如那些经世不久的港校吗?论悠久,港校是子辈孙辈;论规模,不过是你们的三成、四成;论藏书,你们是大海,港校不过是湖泊;论师资,你们有院士,有结队成群的博导……
那么,这些百年老校究竟缺失了什么?
首先是气质,一种学人、大师应有的纯粹气质、优雅气质、理性气质、超脱气质。保持与现实的距离,保持对现实的清醒,保持对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务实,一种能力的务实,倾心做事的务实,独守寂寞的务实,淡泊名利的务实,巧手善工的务实。热爱讲台,教书育人,潜心出成果而不是忙于堆码洋。
再就是品相,一种厚重、持守的风范,是春风化雨般的校园,不是物质化的建筑群;是通达五洲的知识枢纽,而不是考级拿证的嘈杂大集;是思维启训、思考漫游的起航点,而不是愁烦就业、人事纷扰的驿站。
或许,港校也未必能齐全地满足学生们的期许,也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顺畅地适应。认为港校的国际化环境优越,我以为也是对学生们选择的一个揣测,并不完全。
学生们作出了他们的选择,也可能是他们父母的选择。内地的这些百年老校,望着“状元”们远去的背影,不知会不会有所触动?是反省还是不屑?是焦虑还是沉思?是继续陶醉在老校的名声里还是有危机感地行动起来?我们很想知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