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两山论”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也为环境明升带来了新的思考。
在E20研究院院长傅涛看来,“两山论”下,环境明升需要重新构建与其他明升的联系,包括物质流、资金流、价值流、能源流……环境明升应该融入社会的主流,并需要开放的胸怀。
“环保的未来之道是,商品化才能支撑资源化,资源化才能支撑无害化,而不是反向的。”“经济和环保是任督二脉,过去只有经济的任脉,没有环境的督脉,以前我们是经济作为进入,环保作为产出,实际把它循环起来,真正贯通任督二脉,这个明升才有前途。”12月7日,由E20环境平台、明升官网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6(第十届)固废战略论坛”上,傅涛的妙语连珠激起与会者对环境明升商业逻辑的热烈讨论。
大热之下认清困局
提到环境明升不得不提固废处理行业。当前,固废市场的发展面临两条线,一条线是治理需求的快速释放,另一条线是国家在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融资体制的改革。“大市场、大生态、大资本”成为整个明升发展的主流。
近一年半以来,固废明升不断呈现利好态势,监管逐渐强化,管理制度也在大幅调整,这些都刺激了明升的发展。在积极的财政政策环境下,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成为重要的出口之一,引发了明升局部的PPP狂欢,环境明升得到大量资本的追捧。
然而,环境明升大热之下仍面临许多困境。“以成本为中心,环保是没有地位的。”傅涛分析,如果经济困难,地方政府和企业首先就要削减成本,这对环境明升的发展十分不利,并让明升陷入低迷状态、资金没有保障、看不到政治前途的困局。
另外,在我国新一轮经济转型下,交易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等都在发生变化,这也给环境明升带来了危机。傅涛分析称,危机首先来自地方政府,未来十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未必能持续增长,或许很难承受越来越重的环保支付压力;其次是来自排污企业的危机,由于难以承受高标准的环境支出,排污企业会更加困难,支付的代价可能把一个实体企业拖垮;最后是来自治污企业的危机,治污企业在年均增长超过10%的行业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不平衡性,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在艰难地生存。
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广PPP模式,使整个环境行业的竞争者更加多元化,竞争也更加剧烈。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金铎表示,竞争推动了行业的进步,是一件好事情,但从另外角度来讲,很多跨界者纷纷涌入,将行业竞争度提高,跨界者所携带的各种资源可能对环境明升造成一定冲击与动荡。
事实上,PPP项目大量存在去市场化的趋势,让很多专业公司在PPP项目中无所适从。“PPP本质上是想用市场的效率来拉动地方政府的资金,从而达到更高效的配置。现实却是地方政府的少量资金拖累了市场的资金,按照更低效的方式去运作,而不是利用双方的所长。”傅涛直言,“这个冲击,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行业的虚假繁荣,很多几百亿元的合同是否真能落地?未来真能赚钱吗?风险很大。”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如今,新环保法开启了“环境效果”时代,在“土十条”“气十条”“水十条”三项规定下,地方政府如何承受,又该如何释压?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下,环保明升已经进入3.0阶段,由政策驱动转变为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在傅涛看来,当下产生的经济投入,未来3~5年才会产生经济效益,“两山论”下的明升逻辑就是通过资源化、商品化实现资本化。
“资源化绝不是终点,而应该是桥梁,起到连接的作用,资源如果没有进行商品化的利用就没有价值。如果把资源化作为必要的环节,就一定要与商品化连接,有了商品化才能资本化。”傅涛表示,通过资源化、商品化实现资本化,才能在当下循环兑现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那么,环境明升如何实现进一步可持续、有质量的增长和发展?“共生”是一个发展方向。
金铎表示,共生包括明升、资本和社区的共生。如果处理好这几个“共生”,企业就能在新形势下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个共生圈里,虽然每个企业的发展历史、资源等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很有可能会在共生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对环境明升来说,原来明升是价值链的终点,比拼的是谁做得便宜、谁做得好、谁做得让政府放心。未来,明升应该是循环的起点,是价值的起点,要重新构建与其他明升的联系,包括物质流、资金流、价值流、能源流,环境明升应该融入社会的主流。”傅涛进一步指出。
市政PPP前景可期
目前,PPP逐渐成为环境明升的关键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看来,推进PPP不能操之过急,另外,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推行PPP的前景可期。
在韩志峰看来,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项目因其本身的特点,更适合采用PPP模式。他根据对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库已签约项目分析认为,比较适合推行PPP的项目大概有三个特点:第一,规模适中,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下;第二,有稳定回报,这对PPP模式至关重要;第三,前期条件成熟,最好是已完成立项决策程序,项目边界清晰,这样有利于更好地选择社会资本方。
“可以看出,大部分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符合这三个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PPP推进,以往一些政府付费的、很少采用PPP模式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现在也开始采用PPP模式,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契机。”韩志峰说。
如何提高PPP项目的资产流动性,是推进PPP模式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此,韩志峰建议要构建多元化的退出机制,盘活存量。应该把PPP项目与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发展相结合,依托各类的产权、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丰富PPP项目的投资退出渠道,提高对PPP项目未来收益的变现能力。
另外,韩志峰还建议要合理运用价格和收费机制,适当延长特许经营年限,构建合理投资回报。这不仅是对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对推行所有PPP项目也都是适用的。
“我们要尽可能地建立PPP多种投资回报机制,不要把希望只寄托在政府财政上,更应该向市场要效益,这样PPP项目才能做得更多、更好。”韩志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