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从去年开始,儿科医生短缺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围绕这一话题的是是非非也一直持续至今。
不久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针对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意见提出将改革儿明升体育app专业化教育,制定普通高校开展儿明升体育app专业人才培训规划。儿科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可在有条件的高校举办儿明升体育app本科专业教育。2016年起,在39所举办“5+3”一体化明升手机版教育的高校开展一体化儿科医生培养……
这一文件的出台代表了有关部门对于儿科医生问题的重视,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重视的背后,我们是应该抓,还是应该放?
这其实牵扯到了一个“老问题”,那就是教育管理部门是该做“管理者”还是“服务者”。再说得通俗一些,政府是该把学校管起来,还是给学校充分的自主权,让其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自由决定人才培养方向。
从此次出台的规定来看,有关部门显然选择的是前者。因为无论是改革专业化教育,还是制定规划,乃至于开展一体化医生培养,“负责人”似乎都不是高校本身。
事实上,导致儿科医生短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的“管家式”管理。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中,儿明升体育app不再被列为单独学科,这使得整个儿明升体育app教育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严重影响了儿科人才培养。
因“管家式”管理而导致的失误,如今又在用“管家式”管理的方式加以纠正,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原地踏步”?
必须承认的是,相较于高校自发的改革行为,政府主抓的改革在短期内的效果可能要强于前者。因此,此次多部门联合发文不能说不会起到作用。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生平日养的问题,仅仅靠政府部门的几次教育改革,制定几个培养规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并不能长时间调动起高校的积极性,而能做到这点的,并不是政府部门,而是市场,是社会,但这两者要发挥作用,又必须要给予高校一定的空间,使它们能够和市场、社会相融合。
我们能给予这份空间吗?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6-05-26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