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人体质的共性特征是什么?聚居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面部样貌有什么特点?由天津师范大学人类生物学教授郑连斌带领的科研团队,通过观察、测量以及生物分析等方法长期研究我国各民族人口的体质特征,目前已经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汉族、蒙古族等39个族群的体质研究,获得了超过6万人的400多万个有效体质数据,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民族体质人类学数据库,勾画出了一幅详尽的民族体质“地图”,天津师大也因此成为我国民族宏观体质研究的“重镇”。
三十年坚守一个信念
走上“中华民族体质研究”这条艰苦跋涉之路,对于郑连斌而言实属偶然。
1983年的一天,一本名为《明升官网八个民族体质测量》的小册子引起了郑连斌的注意。这是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和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对云南地区8个民族的体质进行测量后,撰写的研究手机版。一遍遍阅读之后,郑连斌兴奋起来:“这项工作我也能做!”于是,他立即与复旦大学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夏元敏教授取得了联系,并从此开始了中华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漫漫“长征”。
“8000元,这是我的第一笔科研经费!”郑连斌回忆道。用这笔在当时堪称“巨款”的经费,郑连斌花了3年时间跑遍了内蒙古110多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所有民族聚集地,对蒙古族群众进行体质测量。弯角规、直角规、马丁尺,是他行囊中的常备工具;干燥、风沙、严寒,是他每一段路途中形影不离的“伙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郑连斌首次在国内完成了对蒙古族的体质测量分析。
2009年,郑连斌带领科研团队启动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体质调查。为了尽量保证数据的“典型”性,他们深入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在当地世居三代以上的汉族成年人分年龄组进行测量调查。郑连斌率领团队在22个省份设置测量点,历时4年测量了2.7万余名“典型”汉族人,通过大量而翔实的数据破译了汉族人体质“密码”,同时也为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踏遍青山人未老
长期从事田野调查研究,遇到了多少艰难困苦是难以备叙的。
2016年7月,郑连斌带着研究团队前往西藏墨脱寻访珞巴族。越野车开到半路,遇到了塌方。“那是一条在半山腰上凿出来的小路,旁边就是几十米深的悬崖,雅鲁藏布江湍流咆哮,当时大家都吓坏了。”天津师大明升m88明升体育app学院副教授宇克莉回忆说,当时郑连斌担心大家的安全,准备等道路修好之后再去测量。但得知当地村民已经集合在一起,甚至自发地排好了队等待他们时,团队成员决定:弃车步行!郑连斌和大家一起背上测量仪器,翻过两米多高的落石,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测量点。之后,他们来不及休息就开始工作,为100多名珞巴群众进行测量,直到下午4点才吃上一口午饭。
郑连斌从事中华民族体质研究逾30年,行程超过30万公里,走遍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村庄。如今,本可以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郑连斌仍然与年轻人一起,在一个又一个散落在地图上的小村庄从事着他钟爱的人类学研究。据悉,由郑连斌领衔编著的《明升官网汉族体质研究》一书不久将由明升体育app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汉族体质研究的专著。
郑连斌最近写了一篇千余字的七言组诗《体质人类学科研工作杂忆》,结尾这样写道:“蓦然回首已卅年,卅年往事在眼前。天南地北洒汗水,五湖四海结情缘。愁累苦烦次第过,更兼几度遭危险。不愿人世平如水,喜将今生付流年。”
(本报记者 陈建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