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立
滴滴顺风车停业整改了。根据滴滴出行官方发布的公告,由于从郑州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件中发现了一些出行安全问题,顺风车平台业务自5月12日零点起,全国停业整改一周。
在郑州顺风车司机杀人案件中,滴滴出行披露了其通过自查发现有三处责任未落实之处。首先,案件嫌疑人并非滴滴顺风车平台注册司机,而是违规借用其父亲的顺风车账号接单;第二,案发当晚该订单中滴滴顺风车平台针对夜间的人脸识别机制未被触发,影射了滴滴的夜间安全保障机制不合理;其三,嫌疑人在案发前,曾有一起言语性骚扰投诉记录,滴滴出行平台自称“客服5次通话联系不上嫌疑人”但“后续也未对投诉做妥善处理”。
此三处责任,使得此前人们对“滴滴出行在此案件中到底应不应担责”的争论有了答案:显然,滴滴出行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安全保障责任。
责任之后,应该反思。在该起恶性案件的背后,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滴滴顺风车平台:这类犯罪行为发生在顺风车平台上,是纯粹的偶然,还是事出有因?或者:出事的为什么不是专车、快车、出租车,而偏偏是顺风车?
AI财经社联合创始人胡涵对此的质疑很值得玩味,他“怀疑”顺风车是滴滴“唯一一个带有社交可能的产品”。依据是,顺风车的所有产品设计都在主打社交概念。
比如,在完善资料环节,滴滴设置了“年龄”和“行业”两个标签,标签栏引导语分别是“让司机更懂你”和“遇见有趣的人”。并且,用户完善基础资料之后,滴滴还在引导完善更多,包括职业认证、芝麻信用、脸部识别等。单纯看这些资料信息,我们几乎可认为是在用一款真人社交的产品。
而滴滴平台也将社交属性渗透到产品的各个环节。比如,一次顺风车订单完成后,滴滴会引导用户和司机互贴标签。这次案件中受害空姐来自司机们的评价标签就有“天生丽质”“颜值爆表”“氧气美女”“非常有礼貌”,等等。
此外,滴滴顺风车平台不同于其他用车系统的一大特点是,司机有着对乘客绝对的主动选择权。
请想象这样的场景:作为顺风车用户的你不仅完善了基本资料,司机们也会给你贴上各类标签,那么下一个司机在了解了你的年龄、职业、家乡、爱好、收入水平甚至个性签名,而且还看了其他司机给你打的标签后,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好恶选择去不去接你。
在这样的产品逻辑里,一个不怀好意之人,完全可以借助顺风车,来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这也是此前坊间有创业公司CEO开顺风车挖人等传闻的源头。
司机可以选择性地接乘客,而乘客却对来接他的人无从知晓。这正是此次顺风车司机杀人案的关键点。乍看,滴滴平台对司机的审核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平台对顺风车这样的产品有着不同于专车、快车的社交属性设计,就要另当别论了。将滴滴顺风车看作一场必须参与的线下社交,那就必须要辅以更为严苛的身份审核和做好更严格的安全保障实施。这其中必须强调的一点就是,司机和乘客的选择权至少应该是对等的。
截至发稿,滴滴针对以上问题出台了整改方案,打起了反社交的“龟缩”战术。社交化并无原罪,问题出在安保上。我们期待,出行平台能够持续加大安保能力输出,从根本上保证出行安全。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8-05-17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