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1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通过活小鼠实验证明,脑中的神经元也能改变“身份”,通过直接谱系重编程,一种已经分化了的神经元能被转化成另一种神经元。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表明脑细胞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不可改变的,这有可能改变神经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并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重大影响。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1月20日《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实验中,研究人员把胼胝体投射神经元转变成了类似的皮质脊髓运动神经元。胼胝体投射神经元把大脑两半球连在一起,皮质脊髓运动神经元受损则能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为了让神经元变身,他们用了一种名为Fezf2的转录因子,这种转录因子已知在胚胎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发育中起着核心作用。
研究人员说:“在自然界,我们从未见过一种神经元改变自己的‘身份’。”哈佛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SCRB)系副教授鲍拉·阿罗塔说,“这项研究也是对‘活体神经元本性不可更改’这一信条的检验,我们已经毫无疑问地证明它们可以改变。”虽然这只是概念性的简单实验,但技术上却非常困难。
该实验开始于5年前,研究人员分析了成千上万的神经元,寻找可能暗示着开启重编程的分子标记和新连接,直到两年前才有了突破。更重要的是,这一实验是在活小鼠的脑中而不是在培养皿中进行的。由于实验小鼠比较年轻,因此他们还不确定在更老的动物甚至人类身上,实验能否成功。如果可能的话,将对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重大影响。
阿罗塔说:“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只影响某一种神经元,其他种类的神经元大部分保持完好。比如在ALS中,最受影响的是脑中的皮质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其他系统中的神经元只是选择性死亡。如果能利用幸存下来的神经元,直接变成皮质脊髓运动神经元,即使只有很小的比例,也足够用于恢复基本功能了。”
目前,阿罗塔正与哈佛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同事合作,解释神经元重编程的生理机制,并研究它们是怎样和以前的神经网络进行通讯的。阿罗塔希望这项研究能有助于探索神经生物学新领域的边界,推动从神经元重编程到疾病相关生物路径重设计的发展。(来源:科技日报 常丽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