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雨课堂平台上一门由学生开设的《摸鱼学导论》“课程”引起了公众热议。这门和正规学校课程非常不同的“课程”,在几天内收到几千名学生的注册,掀起数万人在网络上关于大学课程改革的讨论。这门“课程”的创始人的一段话,更是挑动了当今学校里那些为过去数百年来形成的教育思维束缚的老师的神经——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15分钟,这些理论的提出距今已有十年之久了,很多本科的课堂却仿佛处于三十年前。在很多大学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不去上课是因为上课耽误了我的学习。”
我们不禁会问:上课不也是为学习吗?被上课耽误的学习是怎样的学习?这种学习更有价值、更有趣吗?大学课堂如何才能让这种学习发生?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高校,都吹响了一系列根本性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从本科教育改革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以及“四新”建设,实际上我们走在了探寻如何让不一样的学习发生的路上。这种探索中有两个问题至关重要,一是如何去想象这种学习,二是如何促进这种学习在学校发生。
事实上,如《摸鱼学导论》这样的课程和学习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多。在笔者看来,如在哔哩哔哩、抖音等内容平台甚至网络搜索引擎空间中,已经大量存在面向未来学习的新模式。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目前主流的从工业革命时代继承而来的教育观念及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而真正能够为未来社会的人提供持久性竞争力的教育,需要具备生活驱动,兴趣导向,共创、生成,社区化、自主化等基本特征。
具体而言,未来的学习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不应再以学习知识体系作为基本目标,而是去抓取每个人一生中各种各样的学习需求,例如小时候的生活能力、安全、智力,青年时期的理想教育、通识素养,以及成年以后基于真实生活需求的主题化或领域内能力等。因此,未来的学习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中,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以兴趣为导向。未来社会不再是大多数人穷其一生在一模一样的流水线上做同样的工作,每个人从事的工作都不同,并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职业。因此,从这种生活中来的学习也是兴趣导向的,每个人的学习是个性化的。
最后,未来的学习不是所有人固定学习一个既定体系,而是在不同兴趣主导下,形成特定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创造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高质量的学习基于成员需求生成,而不再是提前设计好的、满足特定标准的学习。
这种学习小组之间的协调方式,更多是社区化和自组织,而不是在一个规范的官方体系中。社区化就决定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的学习做出贡献。自组织则确保了学习社区内的自主性和有序性。未来的学习者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从目前来看,以上这些特征,可以说还和现有体系格格不入。例如,今天的教育还是知识导向而非生活导向,由专家体系主导而不是兴趣主导,需提前设计而不是过程中共创和生成,属正规的官方体系而不是社区化及自组织。尽管这一体系依然主导着今天的教育,但人类的生活在新技术支持下的快速变化,已经让大学如何转型成为近些年教育系统最热门的话题。那么,大学如何才能从目前的状态转变为真正满足未来学习需求的教育体系?
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教育范式的革命。未来教育不是高耸入云、百年不变的摩天大楼,而是无数个无处不在、即停即走的便携帐篷。大学需要的改革不是改变大楼里的颜色、布局和材料,而是重新搭建一个个独特的帐篷。大楼的逻辑是固化、设计、不变,帐篷的逻辑则是流动、即兴创造以及多变。要做到这种调整,最关键的是教育体系中所有人的观念和行动的转变。
和教育利益相关者长期互动,就会发现转型中最大的挑战是观念改变。很多人深陷非常熟悉的知识导向的教育体系而不自知,很多人对既有事物恋恋不舍。近几年,政策的强力推动让很多人抬起了头,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但仅靠政策推动还不够,重要的是为所有的教育利益相关方搭建一个未来学习的空间,引导大家从各自教育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成自组织的学习社区,从与他人的相互学习中接受教育新观念,迭代出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行动。
《摸鱼学导论》建立的初衷尽管是希望在昏昏欲睡的下午打起精神,通过模仿老师获得快乐,但这个追求正是来自于创始人生活中的个人兴趣。这就像搭建了一个便携帐篷,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学习者撑起了独特的学习空间。希望在我们教育的田野上,有越来越多“小帐篷”出现,那时,教育的田野就不再是设计感十足的一成不变的摩天大楼建筑群,而是星星点点、自由变化的帐篷与这片田野融为一体的社会生态。
(作者单位: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